在这个金秋送爽的季节里,西安欧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让马克思带我们去思想”主题讲座及教学分享会。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碰撞,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探索。
一、主题讲座:启迪思维新旅程
梁正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让马克思带我们去思想”主题讲座。此次讲座,梁老师不仅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还巧妙地将其与现代生活、个人成长及教育创新相结合,为教师们开启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讲座伊始,梁老师从“身体健康的根源”这一独特视角切入,引领教师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他阐述了笛卡尔二元论对身心关系的传统理解,并进而探讨了人类大脑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梁老师指出,思政课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身心和谐统一。
接着,梁老师将话题转向了“克服无聊生活”的探讨。他引用了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中的四重境界理论,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无聊感”问题。梁老师认为,无聊感往往源于内心的空虚和迷茫,而审美则是超越功利、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他认为人如果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可能会摆脱无聊和空虚的困扰。
在“寻找生命的答案”这一环节中,梁老师更是将讲座推向了高潮。他首先阐述了身心一体的理念,指出人之所以会感到精神痛苦,往往源自于内心的不满足感。梁老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提到了认知心理学中的“预值”概念,指出人们往往因为预设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而感到痛苦。因此,他认为人们避免自身痛苦的方式,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梁老师将话题升华至“超越时空的界限”,并对“家乡”这一概念进行深刻探讨,他对于“回不去的故乡,记忆里的是故乡”这一观点的阐述,更是触动了每位老师的心弦。梁老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对某个地方怀有特殊的情感,那就是我们的故乡。他强调,“回不去的故乡”并非指物理上的距离或隔阂,而是指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我们与故乡之间的某种联系似乎变得遥远而模糊。然而,正是这种遥远和模糊,才更加凸显了故乡在我们心中的独特地位。之后,梁老师还进一步阐述了故乡与我们生命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故乡不仅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精神的归宿。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和沧桑,故乡始终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二、教学分享:共话教育新篇章
讲座之后,三位优秀教师代表马芳琴、聂晶、李泽丰轮番上阵,分享了他们在授课和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
李泽丰老师分享的是新教师的成长之路,作为新晋教师,李泽丰老师分享了自己初登讲台的点滴感受与成长历程。李泽丰老师特别强调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关键作用,他认为每一次课后,教师都应习惯性地回顾课堂,思考哪些环节设计得巧妙,哪些部分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只有不断的自我审视和修正,才能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外,他还鼓励新教师们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聂晶老师重在分享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沟通的技巧。聂晶老师以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向在座的老师们展示了如何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思政课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聂晶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作为教师,要用心去倾听、去理解他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师生情谊。她分享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温馨故事,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那份深厚的师生情谊。
马芳琴老师的分享,则像是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奏响了思政课教师坚守信念、勇于创新的强音。她以坚定的目光和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马芳琴老师认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批判,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从0到1”的执念和勇气,激励着每一位在座的老师都要勇于突破传统束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随着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落下帷幕,“让马克思带我们去思想”主题讲座及教学分享会也圆满结束。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思政课的理解与认识,更激发了大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未来,西安欧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鲁越供稿)
责编:陈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