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教育部协同育人课题申报及暑期培训分享会,来自通识教育学院数理中心的李星军老师就自己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课题的经验进行分享,马克思主义学院鲁越、陈晓红老师就暑期外出培训的感想感悟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分享。
一、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李星军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产学合作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于邀请通识教育学院李星军老师就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申报经验进行分享,旨在为本院老师提供专业的申报指导和经验交流。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为了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战略,推动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项目自推出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积极参与。
在分享会上,通识教育学院数理中心的李星军老师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一、什么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二、如何申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运行模式调整。李老师详细介绍了产学合作项目的申报流程、时间节点、以及申报书的详细内容填写指南。强调了申报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包括申报书填写、系统填报、盖章流程和系统注册等,这些都是影响申报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选择申报类别和合作企业的重要性也被特别提出,建议申报者选择适合自己、能够按时完成的项目类别,并与对口企业合作,以提高申报成功率。
李老师分享完毕后,在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们就项目申报的细节问题与李老师展开交流。经过这次交流分享,对于马院老师们来说,拓宽了视野,也看到了更多自身发展的空间与可能。
二、探索未来教育新边疆:虚拟仿真实验教室的开发与应用 分享人:鲁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也迎来了革新的机遇。鲁越老师暑期参与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室工作坊,看到了这一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实践经验并进行分享。
鲁越老师详细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室的定义、技术基础和教育价值。通过多个教学案例的展示,如《快速热循环注塑工艺仿真实验》和《云朵上的民族》,向大家展示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和促进个性化学习方面潜力。
此外,鲁越老师还与老师们探讨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构建、实验内容的数字化开发以及平台应用与教学整合等关键问题。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涉及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未来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虚拟仿真实验教室的开发与应用,预示着教育技术的新趋势。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资源,也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工作坊,为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预计将对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鲁越老师的这次分享,也使得在场的老师学习到了新技术与新方法。
三、白山黑水间永立的不朽丰碑——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分享人:陈晓红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其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陈晓红老师从开创:超越时空的精神丰碑、继承:气贯长虹的精神史诗、弘扬:历久弥新的精神灯塔三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分析了这一精神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传承和发扬,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通过展示哈尔滨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陈晓红老师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在促进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讲述此次培训中的经历,陈晓红老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热情地同在座的老师们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关于东北历史以及东北未来如何振兴的思考,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思政课与学生们沟通的交流素材。
此次交流分享会内容充实,气氛融洽,分享的老师们准备充分,绘声绘色地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思考总结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未来学院还将举办更多的类似的活动,充分激发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洁供稿)
责编:陈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