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欧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2025年思政“大练兵”校内选拔赛首场赛事

发布日期:2025-06-08    浏览次数:


西安欧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2025年思政“大练兵”校内选拔赛首场赛事

 

 

202564下午,西安欧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北D510成功举办了2025年思政“大练兵”活动校内选拔赛(第一场)。此次比赛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关注,为学校的思政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比赛特别邀请了三位业内资深专家担任评委,他们在思政教育领域均有着卓越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华,为思政教育事业贡献颇丰长安大学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任李婷,曾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带头人魏奇,作为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及陕西三五人才,在思政理论研究方面造诣深厚。


 

比赛中,八位参赛教师依次登场,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教学展示。


杜洁雅、刘博雅、杨洁三位老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展开教学阐述


杜洁雅老师重释《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依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框架,结合数字时代零工经济、平台劳动等新形态,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剖析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本质,让抽象理论在新业态场景中焕发新生。


刘博雅老师携《算法时代我们如何破茧?》叩问数字文明,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投射到算法茧房、数据垄断等现实困境,通过解析外卖骑手算法抗争、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等案例,引导学生在技术狂飙中锚定人的主体性坐标,探寻数字时代的理论破局路径。


杨洁老师以《如何理解 AI 将取代文科生?》直击职业焦虑,通过对比 ChatGPT 文本生成与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底层差异,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论断,用文科生在伦理研判、价值建构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为人文社科专业价值作出极具说服力的理论辩护 



盖佳羚、梁潇予、刘美君老师则聚焦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进行授课展示


盖佳羚老师以《战火与贫困交织下的时代论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为题,将冷战铁幕下的核威慑阴云、中苏边境的军事对峙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图景交织呈现,深刻剖析邓小平论断背后的全球局势洞察与理论前瞻性,带领师生穿透历史迷雾把握时代命题。


梁潇予老师带来的《溯源、探因、践行 —— 独立自主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以三重逻辑架构展开阐释:从中华文明基因中探寻独立自主的文化根脉,从近代中国抗争史解析其形成动因,再到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提炼践行路径,层层递进揭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密码。


刘美君老师则以《“社会主义是将贫穷普遍化” 吗?》这一尖锐命题破题,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数据、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结合脱贫攻坚实践与共同富裕理论,以辩证思维驳斥错误论断,为社会主义本质论作出富有时代张力的理论阐释。



陈盼盼、霍雨佳老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进行了深入解读。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充分展现了学校思政教师的风采。


陈盼盼老师以《走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上,为何我的 “富裕感” 却不明显?》为题,直面社会心理困惑,通过解构 “富裕感” 的多维评价维度,对比宏观发展数据与微观感知差异,结合收入分配改革实践与民生保障政策演进,引导学生从 “个体体验” 到 “制度逻辑” 理解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霍雨佳老师带来的《本国优先还是互利共赢?—— 从一粒种子看中非共建现代化》,以 “杂交水稻出海” 为切入点,串联非洲农田里的中国农技站、跨国种业合作实验室与当地农户增收账本,在 “一粒种子的跨国旅程” 中具象化呈现新发展理念,通过中非农业现代化实践对比两种发展观的本质差异,生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选拔赛评审环节中,专家组秉持理论深度与教学创新并重的原则,从各课程组参赛选手中遴选出兼具学术穿透力与课堂表现力的优胜者。经多轮综合评议,每个课程组各由一位老师晋级,将代表所在课程组参加下一阶段赛事,继续在更大舞台上展现思政教学的思想魅力与实践智慧。


此次校内选拔赛是西安欧亚学院思政“大练兵”活动的重要一环,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推动学校思政课程建设迈向新的台阶。后续,学校还将继续推进思政“大练兵”系列活动,持续为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助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 盖佳羚供稿

责编:陈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