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成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之旅

发布日期:2024-12-04    浏览次数:


共融成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之旅


 


2024年11月2日,一个特别的周末,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学生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课堂上同学们学习了理论的深刻内涵,但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本次课程的实践项目是一次特别的教学活动——前往心心特殊儿童发展中心此行不仅是马克思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马原课的实践精神结合同学们的专业课程,融入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专业能力,更是希望同学们将自己的爱心、关心、仁心走出心房,走向社会去感知、去体验。


 


此次活动是课程的一部分,意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通过实际行动去理解和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特殊儿童,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像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课程组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西安心心特殊儿童发展中心。张院长亲切的接待耐心地向同学们讲解了特殊儿童的情况。张院长缓缓道来孩子们的故事,让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她一同经历了那些或喜或悲的瞬间。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生动,每一段经历都充满了情感的色彩。她的话语不仅讲述了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更触动了同学们内心深处对于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听完故事后,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似乎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地消化着刚刚听到的一切。有的同学眼角泛起了泪光,是被故事所感动,有的同学则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故事的最后,张院长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献出爱心。张院长的成长经历分享,更是激励大家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青年


接下来在和特殊儿童的活动中,赵老师和杜老师带领同学们参与互动游戏,与孩子们共度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孩子们或玩耍、或展现着自己的小才艺,志愿者们耐心地陪伴着孩子们,引导孩子们握笔涂鸦,用色彩表达自我;在轻松的对话中,志愿者们倾听孩子们的每一句话,哪怕只是简单的词汇,也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应;游戏时,看护好每一个孩子,用笑声和掌声鼓励每一个小小的成就。尽管孩子们的反应可能不如普通孩子那么热烈,但他们始终保持微笑,用行动传递爱与关怀。


 


 


 


这次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深化了同学们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当中,感悟奉献精神和志愿者精神。同时也增强了沟通协作能力,让同学们在帮助他人的行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个人品质的塑造,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感悟收获:


小教2302班范文琦

当在福利院见到自闭症儿童,我们的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们就像星星的孩子,孤独地闪烁在自己的世界里。当我们送去礼物,看到他们眼中偶尔闪过的好奇与欣喜,那一刻,我们深感爱心的力量。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关爱,我们微小的举动或许能成为他们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这次经历让我们明白,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将温暖传递。他们的纯真和脆弱,让我们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健康和幸运,也让我们更坚定了持续送爱心的决心。


小教2303班曹春玉:

在福利院与自闭症儿童相处的时光,让我感触颇深。他们就像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的陪伴或许只是短暂的温暖,但看到他们的笑容,一切都变得无比值得。在这里,我学会了耐心与理解,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而我们的小小举动,可能会为他们带来大大的希望。我愿继续为他们付出,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与温暖。


心理2301班张若熙:

这次与自闭症儿童接触后,我深感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他们虽然在社交和沟通上面临挑战,但同样拥有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在福利院,我见证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他们用耐心和爱心帮助自闭症儿童特殊儿童帮助中心。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拥有无限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小教2303班杨钰桦:

去福利院做志愿者让我们走出了课堂,学到了关爱与尊重他人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实际行动,我们体会到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价值,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这次经历还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我们成长为更有爱心、更有责任感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供稿)

责编:陈盼盼